- · 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版[01/26]
- · 《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01/26]
- · 《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01/26]
弃用影响因子?需要负责任的同行评议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不少专家提到,无论什么样的数值、“因子”,都只是一个工具,不能作为科学研究评价的标准,我们需要建立诚信且负责任的同行评议机制。 1951年至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不少专家提到,无论什么样的数值、“因子”,都只是一个工具,不能作为科学研究评价的标准,我们需要建立诚信且负责任的同行评议机制。
1951年至1953年间,他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参与一个项目,主要是做信息检索方面的研究。但当时的信息检索系统非常落后,所以他和同事想发明一个更好的检索系统。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长期从事评价研究。她非常认同加菲尔德的观点,并告诉《中国科学报》,论文只是科研成果的载体之一,无法仅从论文指标上体现科研成果的价值。
负责评价工作的机构是重要一环。加菲尔德指出,“现在很多科研管理者都希望一个数字能解决所有的评价问题,他们要的是‘快'。评估人也好、评估期刊也好,有很多不同指标,拿一把尺子衡量很多人,这样就不对,我们要有综合的评估指标。”
此外,在同一圈子里面难以回避、有些科技问题很难采用国际同行评审等都成为推行同行评审所面临的难题。
其次,高水平的原创研究成果一时能看懂的人可能不多,被引量低也在情理之中;更有甚者,如果大多数学者对某论文观点持相反意见,大家都先引用再批判,那么该论文的高被引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SCI创始人的嘱托
顾伯洪也表示,小同行评审的确是替代影响因子的一个重要方法,但真正的小同行很难找,且成本较高。比如,屠呦呦与合作者关于青蒿素的论文,于1977年2月发表在《科学通报》上,但直到2015年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经过了近40年的漫长考验。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纺织复合材料学科教授顾伯洪告诉《中国科学报》,追求SCI、影响因子,与学界跟风、心态浮躁有关系,为了考评,大家在一个热门领域蜂拥而上。
美国情报学家和科学计量学家尤金·加菲尔德是SCI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引文索引和引文技术的概念,开创了从引文角度研究文献及科学发展动态的新领域。
樊秀娣指出,把影响因子作为论文评价指标有多个“不合逻辑”之处。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
后来,他发现,在法律系统的一些案件中,律师在分析一个人是否犯罪时,会引用之前的类似案例。于是,加菲尔德从中受到启发:一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可以通过文件之间引证和被引证的关系呈现出来。
采访中,专家们都提出了相对最为科学的评价机制--同行评议。
为此,他在2009年9月到中国参加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召开的科学计量学学术研讨会时再三强调,“永远要记住SCI的主要功能是用于检索。SCI是一个客观的评价工具,只能作为评价工作中的一个视角,不能代表被评价对象的全部。引用期刊影响因子来评估个人科研能力是不合理的。”
加菲尔德也提到过在“同行”领域内进行评价的合理性,“要评估个人成就、论文表现影响力,应该把科学家放到小领域去排名,看他的位置百分比是多少,不能跨学科比”。
之后,他将SCI拓展到Web of Science平台,在该平台引文统计数据中记录各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通过引用的方式)共同评判出来的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同时为评价和比较个人、机构、国家和地区的科研绩效提供数据基础。
樊秀娣同时表示,如今之所以同行评议显得不那么科学和不被信任,在于所谓“同行”内的行政领导、学术权威,以及文化中的人情关系等阻碍了真正同行评议科学性的发挥,因此“要建立责任机制或追责机制”。
然而,令加菲尔德没有想到的是,他所开发的工具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成为衡量我国大学、科研机构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学术水平的最重要甚至唯一的尺度。这也备受科研人员诟病。
这一观点也是学界的共识。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计量与评价部主任杨立英研究员告诉《中国科学报》,发布“期刊超越指数”的核心是为了修正过去期刊影响因子计算的局限,以便更好地反映期刊影响力。值得注意的是,它并不是万能指标,尤其不能作为决定科研人员某篇论文质量和科研水平的绝对因素。
“短视”的影响
为扭转这一不良局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决定弃用“三年平均影响因子”,改用“期刊超越指数”;《自然》也发文提出复杂的“颠覆因子”计算评估论文的创新性。
文章来源:《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 网址: http://www.szjsyjsjyy.cn/zonghexinwen/2022/0902/1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