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版[01/26]
- · 《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01/26]
- · 《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01/26]
弃用影响因子?需要负责任的同行评议(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来源:中国科学报】 首先,所发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高低与论文承载的科研成果价值大小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论文被引比较多,未必一定代表论文水平高
【来源:中国科学报】
首先,所发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高低与论文承载的科研成果价值大小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论文被引比较多,未必一定代表论文水平高。众所周知,综述类论文一般会被多次引用;论文方向不同,被引情况也会相差很多。比如,生命健康领域文章的引用数量大概率会比数学公式定理研究论文多得多。
顾伯洪坦承,在这种评价体系下,虽然能够理解学生的这种行为,“但它导致了不好的影响,内卷严重,且只考虑短期价值。科学研究质量不应受其承载载体的变化所影响”。
“至于人为刷引用数据,花费的不仅是科研人员的时间和精力,还有国家宝贵的科研资金和资源,这种学术不端行为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科研秩序和成果发现机制。”樊秀娣对由此引发的“劣币驱逐良币”的严重后果表示担忧。
“以数字来考评的文化,反映了我们考评体系的短期效应,同时也会带来学术研究的‘短视'行为。”顾伯洪观察到,青年教师晋升、学生毕业找工作,发来的简历中都会列出自己所发文章累计影响因子数值,有些文章甚至都没有做过实验,内容也是“新瓶装旧酒”。
同行评议面临难题
谈起影响因子,要先从SCI(科学引文索引)说起。
“很多学术评价工作由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带有一定的行政化评价色彩。由于学术成果的高度专业性,行政化评价难以对具体科学研究成果内容进行科学评价,往往依靠一些量化指标数据。”樊秀娣同样认为,应弱化行政化评价,管理部门要让渡一定的学术评价权,把学术成果评价标准交给同行专家,尤其是小同行。
“权责统一,权利和名誉要对等。”在樊秀娣看来,科学家内部应真正负起责任,建立诚信机制,守护好自己的学术名誉。要从体制机制上防止同行评议内核依旧是“行政权力”说了算,而其形式却是可用来应付外界对评价质疑的“挡箭牌”。
文 | 《中国科学报》 记者 韩扬眉 见习记者 闫文艺
常常作为科学研究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顾伯洪认为,小同行最具话语权,“他们最了解一项研究是否具有原创性,是否会产生社会价值,影响力几何”。
追求热门、“操纵”数据、恶性竞争……近年来,在科学评价中,影响因子误用给科学界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近年来,尽管破除“唯论文、唯SCI、唯影响因子”的呼声持续不断,国家和地方也出台了不少相关举措,但始终未得到根除或充分实践。
文章来源:《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 网址: http://www.szjsyjsjyy.cn/zonghexinwen/2022/0902/1149.html